網站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佛化教育組設立,旨為提供一多元化之互動電子平台,以促進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之發展。歡迎學校師生和各界人仕提供作品刊登。

三論立宗

0

  三論宗乃中國佛教的宗派,由隋吉藏所創立。此宗由於繼承印度中觀派的思想,以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及提婆的《百論》等典籍為依據,故稱為「三論宗」。中觀學派在印度的發展,首先由龍樹創立體系,弟子提婆予以弘揚,羅睺羅、青目及西域的須利耶蘇摩等予以繼承,再由鳩摩羅什把它傳入中國。

  鳩摩羅什印度人,曾跟從須利耶蘇摩學習般若、中觀。姚秦弘始三年(公元四○一年),羅什被迎至長安,譯出經論三百八十多卷,有系統地介紹了般若、中觀的學說,廓清東晉以來玄學化了的般若思想,為三論宗建立了正確的思想基礎。在羅什門人中,僧肇、僧叡、道生、道融都是傳三論學說的。到南北朝期間,僧肇一系經僧朗、僧詮、法朗的相傳,繼承所謂關河舊說(1)。最後由吉藏(2)全部加以繼承,並博採南北朝時三論諸家所長(3),把龍樹、提婆的中觀學說組織得更周密更完善,而創立了三論宗。

(1)關河舊說:是指關、長安一帶所傳早期羅什、僧肇的三論思想。

(2)吉藏:吉藏(五四九─六二三)隋唐時僧人,三論宗的創立者。俗姓安,本安息人,先祖已定居金陵,約三、四歲,其父帶他見真諦法師,法師為他取名「吉藏 」,又常隨父親到興皇寺聽法朗講三論,幼年隨法朗出家,十九歲學有成就,善講經論。後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縣),嘉祥寺講法,人稱「嘉祥大師」。後受隋煬帝的邀請,入住長安日嚴寺,大概在這段期間完成三論的注疏,創立三論宗。唐初,高祖在長安設十大德管理僧眾,吉藏亦入選。他的著述豐富,主要有《中論疏》、《百論疏》、《十二門論疏》、《二諦義》、《大乘玄論》、《三論玄義》和《法華經玄論》等,是中國著述最多的僧人之一。

(3)南北朝時三論諸家:羅什門下人才眾多,所傳三論註解,有的與成實論師的學說合流,也有純粹的三論古義。吉藏在當時荒蕪的寺院中廣搜經論義疏,瀏覽涉獵,故見解獨步,集三論思想的大成。

  三論宗所依據的典籍有所謂「四經三論」。四經者自羅什、僧肇、僧朗、法朗相承以來,本宗就以《大品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和《涅槃經》為所依據的經典。至於所據的論典除《中論》、《十二門論》、《百論》外,尚有龍樹的《大智度論》。這些論典,是此宗思想直接的淵源。

  龍樹、提婆所造的三論,吉藏均有注解,如《中論疏》、《百論疏》及《十二門論疏》等,又把南北朝時期佛學界熱烈探討的二諦、佛性等問題,依三論宗的思想加以批判,著《大乘玄義》、《三論玄義》、《二諦章》和《法華經玄論》等,這些都是研習三論思想不可缺少的重要典籍。

  三論宗的主要思想是透過「破邪顯正」、「真俗二諦」、「八不中道」等途徑,把《般若經》中的「空義」加以闡釋及發揮。

  「破邪顯正」是三論宗的根本精神(4)。破邪是破有所得的執著。所謂有所得就是指事物或道理,看作可以運用語言、文字等加以解釋或傳達的實在東西,在他們看來,不單外道、小乘有這種執著,就是大乘的人也有這樣的情況(5),故此必須把有所得的妄想打破,才能將超越思慮、知識、分別的正理顯露出來,達到無所得空的境界。這種「空」的境界紹對不是一種新的有所有得的道理。一般來說,當一種錯誤的見解給破斥後,新的見解便會被把握為正理,這是一種常見的情況;但在三論宗看來,選取任何一種見解也等於產生另一種新的執著,因此必須要破除一切的執著,而且破而不立,在破除謬誤執的同時也就是顯正,就是透過破邪,好使般若正智能直觀(6)地認知中道正理,故此三論宗強調「破邪即是顯正」。

(4)三論「破邪顯正」的精神如下表所示:

2020060801

(5)此處說大、小乘及外道的執著是指:

一、外道─不明了人法二空道理而執著有實我實法,起種種邪見。

二、小乘:(a)毗曇(有部)─雖已了達人空,而執著諸法實有。

                (b)成實─雖了達人法二空,但卻有偏空的情況。

三、墮於有所得見的大乘─雖除偏空,仍執涅槃有所得。

(6)般若直觀:般若是一種能夠認知絕對真理的能力。直觀是形容這種智慧了解真理時,是一種直接的接觸,不須經過文字、概念的障隔。

  八不是指龍樹在《中論》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等八方面的否定。其實,這種否定不單是四對觀念,應該是意味著一切相對性都要否定,因為在龍樹的中觀立場來說,凡是相對都是有所得的執著,都應該要掃除,才能顯示無所得的中道。

  另外,三論宗又用「二諦」的方法深一層去分析八不的性質,提出「五句三中」的說法。現以八不中的生滅為例,加以說明如下:

  一、單俗:把現象界的一切事物看成是實實在在地「有生有滅」,這是以執著俗諦為實的見解來認識諸法,故有種種實有的執著。

  二、單真:把佛、菩薩以般若所證的空理(7)看成是實實在在的「不生不滅」,這是從執著有實在的真諦來了解法體。以上二句都是違反中道的偏執見解。

(7)空理:佛、菩薩等所體驗到的緣起本身,稱為「空理」。此「空理」是超越言語、概念等一切的表示,是一種離言說的存在。

  三、世諦中道:空理不可說有,不可說無,為使眾生明白這種道理,便假借語言,將現象界的活動變化,「假說為生,假說為滅」,這是就世諦的立場把離言空理的用顯示出來,用意在於遣除第一句所說的單俗是實生實滅的偏執。

  四、真諦中道:若要表示空理的體性是湛然常寂的,便須假借語言,說此離言的空理是「假不生假不滅」,這是從真諦的立場把理體顯示出來,用意在於遣除第二句所說的單真是實不生實不滅的偏執。

  五、二諦合明中道:空理的體性作用是離言的、「非生滅非不生滅」的,一切思慮言談都不能表示,若就中道的空理本身來說,是包括俗諦的假(非)生滅和真諦的假(非)不生滅二者,故稱「二諦合明中道」。以上三句都是合乎中道正理的,把中道從用上施設「假生假滅」、從體上施設「假不生假不滅」、從離言的體用上絕一切的思慮,示「非生滅非不生滅」。

  其實,「五句三中」的分析方法,不單把生滅的性質,從三個層面去認識(8),更可運用到其餘六不乃至一切的相對性之上,作同樣的認識,這是三論學說在中觀學派的理論基礎上向前的發展。

(8)五句三中的三個層面:五句三中把諸法分析成三個層面:

一、執著空理的體用,即單真、單俗。

二、否定所執空理的體用,即真諦中道、世諦中道。

三、言忘慮絕的空理體用,即二諦合明中道。

本文節錄自以下書本第三課:  

覺光法師主編:《高中佛學課本》下冊,香港:香港佛教聯合會,1993

下一章: 天台立宗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