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佛化教育組設立,旨為提供一多元化之互動電子平台,以促進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之發展。歡迎學校師生和各界人仕提供作品刊登。

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0
禪悅阿蘭若_釋迦牟尼佛苦行像

禪悅阿蘭若供奉的釋迦牟尼佛苦行像。

二千多年前的十二月初八,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日子。

話說悉達多太子在迦耶山修習苦行,端坐沉思解脫生死之道,每天僅以一麻一米(註一)來維持生命,乃至七天才進食一次。太子這樣經過了六年的苦行,弄得瘦骨嶙峋,形容枯槁,但仍沒有領悟到解脫的正道,於是明白到僅靠修習禪定和苦行,並不是覺悟的正因,便毅然放棄。

他走到尼連禪河沐浴,並接受牧女乳糜的供養。太子進食後,體力漸漸恢復,但追隨他多年的憍陳如等五人,竟然誤會太子放棄修道,便大感失望,一起離他而去,走到波羅奈國的鹿野苑中繼續修習苦行。

悉達多太子只好獨自走到迦耶山,在一棵畢缽羅樹(註二)下敷草而坐,並立下堅定的誓言:「假若我不能證得無上大菩提(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寧可粉身碎骨也絕不離開此座。」太子以大悲大智的襟懷,奮勇精進的精神,在樹下沉思了四十九天。據說這時魔王(註三)率領魔軍前來干擾,又派出很多妖艷的魔女來誘惑他,太子始終不為所動,惡魔終於敗退。

十二月初七晚上,太子降伏惡魔後便入定靜思解脫的方法。於前夜(註四)獲得宿命通──知道自己和其他眾生過去生中的事蹟;於中夜獲得天眼通──徹見眾生在生死輪迴中,隨着所行的善惡而受種種果報的實況;於後夜(即是十二月初八凌晨時分)得漏盡通──洞悉三界(註五)因果的關係。太子又逆觀、順觀十二因緣(註六),在黎明來臨時,終於徹悟緣起(註七)、無我(註八)的道理,證得無上正覺,成為佛陀(註九)。

太子歡呼說:「奇妙啊奇妙!大地眾生都有成佛的智慧,只因有太多妄想和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時,悉達多太子三十五歲。世人尊稱他為釋迦牟尼佛,意思是出身釋迦族的覺悟者。

註一:另有說法為一麻一麥。

註二:在佛陀成道後,畢缽羅樹稱做菩提樹。

註三:魔是梵語魔羅的略稱,意譯擾亂者、破壞者。古印度傳說天王波旬為魔王,他常常帶同眷屬擾亂修行人的心。

註四:古印度把晝夜分為六等份,即晨朝、日中、日沒為晝三時,前夜、中夜、後夜為夜三時,合稱晝夜六時。前夜為晚上六時至十時,其餘類推。

註五:佛教把眾生生死輪迴所處世界,劃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註六:因是主因,緣是輔助條件。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佛教把這個法則應用於生命現象方面,作為解說生死輪迴的基本理論。它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和老死十二個環節。由於前一個環節為緣,引生後一環節,故稱為十二因緣。

註七:一切事物都處於因果的聯繫之中,依着一定的條件而生起、變化。佛教以這個法則去解釋世界、社會、人生各種現象的產生、變化及幻滅,也作為說明修行證果的理論根據。

註八:眾生乃至一切事物,都是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斷變遷,當中並沒有永恒、獨立、具主宰性的實體。

註九:佛陀是梵語的音譯,簡稱佛,意譯覺者。泛指所有圓滿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修道者,是佛教修證的最高果位。

本文摘錄自以下書目,略有修改:

覺光法師主編:《高中佛學課本》上冊,香港:香港佛教聯合會,1991

釋衍空法師主編:緣起生命教育高小佛學輔助教材《正覺的道路》小四課本,香港:香港佛教聯合會,2010年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