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旗
佛旗是為了紀念佛教的復興而創製的。
西元一七七○年,錫蘭(1)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西洋教士不單只在這裏傳播基督教,殖民地政府甚至要明令廢止佛教的衞塞節(2)作為假日,佛教亦因而逐漸衰微。
(1)錫蘭:今斯里蘭卡。
(2)衞塞節:是西曆五月的月圓日,又稱「佛陀日」。東南亞的佛教國家把釋尊的「誕生」、「成道」和「涅槃」併在一起紀念的節日。
後來,佛教的領導人推行復興運動,不斷與外來的異教展開論戰,並設計了五色旗幟,發動示威遊行。到了十九世紀後半葉,佛教徒再向當時的英國殖民地政府要求恢復衞塞節這假日,政府終於答允了。
西元一八八五年的衞塞節那天,全島的佛教徒張燈結綵,熱烈慶祝,並且隆動地舉行了升旗儀式。
五色佛旗代表甚麼呢?
因為釋尊在菩提樹下成道時,身上放出藍、黃、紅、白、橙五彩寶光,所以就用這五種顏色來製造佛旗,代表佛光普照十方(3)。
(3)十方:即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合共十個方向。
西元一九五○年,世界佛教友誼會在錫蘭舉行第一次會議,公認這五色旗幟是團結世界佛教徒的象徵。
二、卍字
釋迦牟尼佛和一切諸佛,在胸前都呈現有卍字相。這卍字象徵甚麼呢?
卍字本是古代的一種吉祥徽號。中國古代的譯師有譯為「德」字,亦有譯為「萬」字,就是萬德滙聚的意思。而「萬」字的音譯已經被普遍使用了。
後來卍字被佛教廣泛採用,作為吉祥如意的象徵。
三、法輪
「輪」,是古印度的一種武器。而「法輪」是指佛所說的教法圓滿無缺,有「輪」一般的威力,能夠滅除煩惱,乃至摧毀一切不正確的見解,所以佛陀說法又叫做「轉法輪」。
四、袈裟
「袈裟」,是「不正色」、「染」的意思。因為出家人所披的衣着要避開用青、黃、赤、白、黑這五種正色,而用不正的雜染色,故此僧侶的法衣稱為袈裟。
袈裟分大、中、小三種。大衣又分為三類:分別由九條、十四條、二十五條綴駁而成的直幅布條橫向縫合而成的,在說法或典禮中穿著;中衣七條,是誦經禮佛時穿的;小衣五條,是工作是穿的。
到了後世,袈裟的式樣有了很大的改變。
在中國,僧侶一般都穿著長袍,禮佛或出席法會時,再披上袈裟;而住持或主禮的出家人,出席法會或慶典時,則要穿黃袍,披紅衣(4)。
(4)穿黃袍,披紅衣:黃袍、紅袈裟本來不是佛陀所制訂,由於元代崇尚紅衣喇嘛,世祖曾有賜講經法師紅袈裟的事例。到了明代特重禪宗,並規定禪僧必須穿黃衣,太祖、成祖都有賜贈高僧金縷袈裟的事例。後世遂演變為寺院的住持可以穿黃袍,披紅衣。
已經受了五戒的在家信徒,禮佛及出席法會時可以穿縵衣(5)。縵衣與袈裟的製作不同,只有一幅,必須用雜染色,並且不可以穿黃袍,披紅衣。
(5)縵衣:縵,是沒有色彩的布料。縵衣,在家受五戒的男女披用的法服。
五、法器
在佛寺裏,不論是日常生活的報時、召集或在法會中所使用的鐘、鼓、磬(6)、鈸(7)、木魚(8)等樂器,都統稱為法器。
(6)磬:用金屬製成碗形的敲擊器。大型的仰置於供桌的右側,用木棒敲擊;小型的稱為引磬,底部附有木柄,可以用手捧持,以小棒敲擊。兩者都是在禮佛、誦經時,作為起始及停頓的訊號。
(7)鈸:又稱合子,為銅質呈圓碟形的樂器,頂部附有布帶,以便兩手各持一片相擊作聲。
(8)木魚:用木製成中空的敲擊樂器,一般放在供桌的左側,在誦經時敲打以調和音節。印度人認為魚類在睡覺時也不閉上眼瞼,警覺性最高,又誤以為鯨魚是魚類中最大的,所以把木魚雕刻成鯨魚浮出水面的形狀,以表示警醒的意思。
法器,在法會的使用甚為廣泛,不論是誦經、持咒都有音樂拍和,不但可以達到整齊合一的效果,也有莊嚴法會的作用。
六、念珠
念珠又稱為數珠或佛珠,是佛教徒持念佛號(9)及密咒時的記數工具。
(9)念佛號:稱念佛陀的名號,如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等等。由於稱念佛號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不少佛教徒都以稱念佛號作為修行的方法。
根據經典的記載,佛陀在世時,已經有念珠的使用。舍衞城的毘琉璃王(10)曾向佛陀請示修道的方法,佛陀說用一百零八顆木槵子(11)串成念珠,時常用來念佛、念法、念僧,只要專心致志,不但可以去除煩惱及苦報,並且可以積集無量的功德。
(10)毘琉璃王:古印度舍衞城波斯匿王的兒子,長大後弒父自立,不久又皈依佛陀,最後又因為宿怨而消滅了迦毘羅衞城的釋迦族,遭受惡報。
(11)木槵子:木槵樹的果實,質地堅硬,鑽孔後,可用線串起來作為念珠。
此後,念珠的使用日漸普及,隨着佛教的傳播,流佈到中國、日、韓國等佛教國家。
念珠的顆,以一百零八顆及十八顆最為流行。質料方面,有用堅硬的果實串成的;有以香木琢磨而成的;有以金、銀、玉石,甚至塑膠製成的,可謂品類繁多。
本課簡略地介紹佛旗、卍字、法輪、袈裟、法器和念珠六種最普遍的佛教事物。佛旗的五色是代表佛光普照;卍字代表了吉祥如意;而法輪是表示佛的說法;袈裟是象徵清淨的僧眾;法器和念珠象徵精進修持,都是很有意義的。
本文節錄自以下書本第十二課:
覺光法師主編:《初中佛學課本》第二冊,香港:香港佛教聯合會,1990年
下一章:佛像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