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大乘的人,發了菩提心之後,除了自利之外,還要實踐利他的誓願,所以菩薩的修行方法,和小乘的便有不同。
六度、四攝都是大乘的修學方法,其中六度着重自利,四攝偏於利他。假若自己未能解脫,又怎能去救度眾生呢?所以現在先說六度。
布施,就是把自己所擁有的施與別人,可以對治內心的慳貪(1)。因應眾生的需求,布施可分三種:
(1)慳貪:慳,這裏解作吝嗇,即於財物、知識等因慳吝而不能布施給別人;貪,對於非份的財物貪戀無厭足。
一、財施:就是任何屬於物質上的施與,例如錢財、食物、醫藥等等,它可以救濟別人的貧困和拔除別人的疾苦。
二、法施:就是知識的傳授。在行為上、思想上指導別人;或向別人講解佛法,使人增加知識和充實他們的精神生活。
三、無畏施:就是用種種方法去護衞眾生,免除他們的恐懼和不安。
持戒,就是遵守戒律。我們以持戒來淨化自己的三業,可對治毀犯(2)。具體的戒條很多,可以歸納為三類:
(2)毀犯:由於煩惱深重的緣故,對於各種清淨的戒條不能遵守。
一、攝律儀戒:是遠離一切殺、盜、淫、妄等罪行,使行為沒有過惡,給別人作一個好榜樣。
二、攝善法戒:廣做一切善事,積集種種福德和智慧,希望將來證得佛果。
三、饒益有情戒:就是利益一切眾生。例如幫助別人,教化別人,救助有苦難的眾生。
忍辱,就是對種種不如意的事,都能忍受,可以對治嗔恚。內容可分三種:
一、耐怨害忍:即使受到別人的威脅和傷害,仍然保持內心平和,不要想到報復,因為報復非但不能解除自己或別人的痛苦,反而會招致將來更大的苦報。我們甚至要憐憫對方,這樣才可以消除彼此的仇恨。
二、安受苦忍:對衣、食、住等生活條件的不足,要求不順遂等都能忍受,仍然堅持進修,因為現在的不順遂,都是過去的惡因積集而成的。堅持下去,就可以消除罪障;我們也正好藉此機會來磨鍊自己,以期達到成佛的目的。
三、諦察法忍:在修學過程中,遇到疑難或障礙,都不會就此放棄,並且更用心學習,增進自己的智慧,以期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精進,就是修行上具備堅強的心志,不畏困難,解往直前,可以對治懈怠(3)。內容可分三種:
(3)懈怠:與精進相對,即不努力去完成各種善行。
一、披甲精進:我們對治自己的煩惱和惡習,要無所畏懼,如同戰士披甲上陣一樣。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煩惱根深蒂固,一定要意志堅定,勇往直前,才可以徹底斷除。
二、攝善法精進:在行善和修學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折,絕不氣餒,更要積極進取。
三、饒益有情精進:對一切有益眾生的事,盡力去做,懷着信心和愉快的心情,絕不感到厭倦。
禪定,就是使心意專注於所觀察的對象上。我們修習禪定,可以對治散亂。它的作用可分三種:
一、安住靜慮(4):使心意集中在所觀察的對象上,使自己煩惱不生,身、心調暢安樂;又可以抵受種種誘惑,並能引發智慧,乃至成佛。
(4)靜慮:靜坐思維,和禪定的意義相通。
二、引發靜慮:從禪定中引發佛說的種種功德。
三、辦事靜慮:用禪定的力量去加庇眾生,從事利益眾生的工作。
般若,意譯智慧。但般若和一般的智慧不同,它可以透徹地瞭解一切事物的性質和相狀,可以對治愚癡。以程度的深淺,可分為三種:
一、聞所成慧:聽了佛法,或讀了佛經,認識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能夠減少思想和行為上的過錯。
二、思所成慧:把聽聞、閱讀而得的種種真理加以思考,融會貫通之後,使「信」和「解」都能增長。
三、修所成慧:在禪定中把聽聞、閱讀和思考得來的真理加以觀察和體驗,從而證得我空(5)、法空(6)、我法俱空(7)的道理。
(5)我空:是說眾生由五蘊和合而成,沒有常、一、具主宰的實體。
(6)法空:認為一切事物都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斷變遷,沒有常恆、獨立的實體。
(7)我法俱空:同時通達我空和法空的道理。
在六度中,以般若為最重要,有了般若,其他五度的修行,才能達到圓滿的境界。
我們要成佛,就必須修習六度,通過布施、持戒和忍辱的修習,可以獲得福德;通過禪定和般若的修習,可以獲得大智慧;精進則是獲得福、慧的必然條件。
「六度」,又名「六波羅蜜多」。「波羅蜜多」,意譯「到彼岸」。菩薩依這六度修學,便可以脫離生死的苦海,到達涅槃的彼岸。
菩薩修學六度積集福慧,不是單為了自己,而是基於偉大的慈悲心,希望救度一切眾生,所以菩薩是為了一切眾生而修行的。當證得佛果後,具有無量的功德,才能救度無量的眾生。
我們亦應該效法這種菩薩精神來服務社會,淨化人心,使廣大的人羣都達到離苦得樂的境地。
四攝
慈悲(8)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菩薩的一切言行,沒有不以慈悲為出發點。
(8)慈悲:慈,是愛護眾生,給與眾生快樂;悲,是憐憫眾生,拔除眾生的苦難。
我們生活在一起,彼此都是休戚相關的,所以我們把別人的痛苦視為自己的痛苦,把解除別人的痛苦視為自己的責任,希望一切眾生都能斷除煩惱,離苦得樂。然而若要真正地去救度眾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運用種種巧妙的方法,才能攝化一切眾生,所以我們除了修學六度之外,還要學習四攝,以達到自利、利他的目標。
我們只有依循四攝法,對眾生不分等級地攝受,才能獲得他們的好感,使他們樂於信賴,樂於依附,然後便可以順利引導他們踏上正途。四攝法的內容現在分述如下:
布施攝,就是適當的給與。即在經濟上、學識上、精神上直接解決別人的困難和給與別人的所需。別人受了你的恩惠,自然會對你產生好感,從而接受你所說的話,這樣度化眾生就容易得多了。
愛語攝,是視乎環境的需要,用和藹可親的態度、誠懇柔和的言辭來慰喻、勉勵別人,使別人對你產生好感,使容易引導而踏上正途。愛語可分下列三類:
一、慰喻語:就是對病患者和不幸者,加以親切的慰問和開解,使他們獲得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
二、慶悅語:對別人的成就和優點,加以欣賞讚美,慶賀祝福,既使他們懂得珍惜福、慧的可貴,又可以聯絡感情。
三、勝益語:對別人的自驕自滿,或於事理執迷不悟,應加以勸勉,甚而薄責一番,使他們有所警悟。凡是出於慈愛的動機,能使對方受益的說話,都屬於勝益語。
利行攝,是用種種方法來使眾生今生,乃至將來都獲得真正的利益。利行有三類:
一、使人今生得到利益的行為:我們要諄諄也勸導別人多作益業,積集福、慧,增加他們現有的財富,提高今生的名位。
二、使人將來得到利益的行為:我們雖然使別人獲得今生的安樂,但也應使他們深刻地認識一切東西都是無常的、苦的、不能永恒擁有的,從而使他們明白唯有依循佛法修持,將來才能獲得更大的安樂。
三、使人今生及將來得到利益的行為:我們還要鼓勵在家和出家的人,逐漸修習戒、定、慧,斷除貪、嗔、痴等煩惱,使他們不僅在今生得到身心安樂,將來更能往生淨土,終於得到涅槃的樂果。
同事攝,為了度化眾生,必須與他們處於同一環境,作為他們的助手或同伴,以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或者鼓勵眾生修行,加強他們的信心。菩薩往往和眾生一起共同修行,給他們作榜樣,都屬於同事攝。
上述的四攝法,都是攝化眾生信奉佛法的巧妙方法。我們若依着來做,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隨着佛教益遍的流佈,人心便得到淨化,社會也自然安定繁榮。
「六度」是菩薩偏於自利的修行方法。「四攝」則是純粹的利他行為。
「攝」,是攝受、攝引的意思,好像磁石能夠吸鐵一樣。菩薩為了教化眾生,先用四攝法來和他們接近,使眾生產生親愛和信仰的心,然後再引導他們信受正法,所以「四攝」實在是弘法利生最巧妙的方法。
同學們若以這四種方法,運用於家庭、學校及社會上,必然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成為一個受人尊敬和信任的人。
本文節錄自以下書本第六至七課:
覺光法師主編:《初中佛學課本》第三冊,香港:香港佛教聯合會,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