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啋!大吉利是!」談論死亡向來是中國傳統所忌諱,令死亡在我們心目中瀰漫着一種可怕的氣息。不過,只要我們積極面對,不但可以及早作準備,而且可以從死亡的角度深入省察人生真諦。死,其實蘊含生的盼望。
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一直致力改變中國人避談生死的觀念,更為了培育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多年前已開始為五年級學生設計具佛學元素的生死教育單元課程,2019-20學年更獲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贊助,開展為期一年的「生死—可怕?盼望!」深化生命教育計劃,讓學生盡情探究生與死。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的朱慧珍女士和梁錦超先生,為這項計劃擔任顧問,主力協助設計和策劃墳場參訪活動和主題課程,貢獻極大。
李玉枝校長說:「生命的價值不在長短,卻在乎『意義』。大家都知道生命不會是無限的,每人總會有去到『盡頭』的一天,但是我們不須懼怕隨之而來的『死亡』,反而要明白到既有盡期,就要努力在生命路上『活出意義』,這包括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對人類作出貢獻,那怕是微不足道,卻是豐富生命、活出精彩人生的最佳表現。」
計劃簡介
這項計劃內容相當豐富和多元化,既編寫了完善的教材套,又製作了專業水準的學生廣播劇《我和我的爺爺》、精美繪本《兩爺孫》、家長講座等,叫人目不暇給。這些珍貴教案和資源最近已上載到計劃專頁,供大眾瀏覽,如有興趣請點擊這裏觀賞。這項計劃的對象為高小或初中學生,亦特別加強家長參與的元素,全計劃大致上分為四個部分:導入活動、主題課程、延伸活動和家長支援活動。
導入活動
導入活動包括「人生的觀照」導賞課和「墳場參訪與探究」考察活動。前者讓學生一邊看生老病死主題展板,一邊聽老師闡釋,讓他們對生死有一個初步認知。展板以春夏秋冬比喻生老病死,並帶出一些正面訊息,例如:
墳場參訪與探究包括「墓地探索」、「延續生命」及「追思聯繫」三項活動,老師會帶領學生參觀綠色殯葬紀念花園及墳場,讓他們實地考察,深入認識土葬、碑文、綠色殯葬、器官及遺體捐贈、靈灰閣等,之後通過討論和交流進行反思,並通過活動手冊的習作題目,促進學生和家人互相了解和溝通。當中最令人難忘的其中一件事,就是學生留意到一個只活了一天的嬰兒墓碑,醒悟到生命可長可短,並不是只有老年人才會死。
主題課程「從死而思生」
主題課程「從死而思生」是計劃的主要內容,分為「無常人生」、「人間有情」和「美麗人生」三個部分,各為半天的學習課程,旨在通過講座、觀賞影片、互動遊戲和分組討論,有系統地引導學生認識生死是自然的、無常的和必須面對的人生經歷,從而反思、計劃和實踐,活出有意義的人生。課程設計期望學生獲得一些深刻的啟發,並學習避免後悔和創造幸福的方法,現摘錄一小部分如下:
延伸活動及家長支援活動
為了聯繫以上所學作延伸,該計劃特別加入學生戲劇培訓工作坊和生死繪本兩個項目。學校邀請香港舞台劇導演及編劇梁永能先生(Dymo Leung),將學生在活動中最難忘的景象編寫到《我和我的爺爺》劇本中。故事講述男孩小軒因爺爺離世而悲傷,首次體會生離死別,並回憶與爺爺在生時相處的生活點滴。學生參與戲劇工作坊後,努力完成廣播劇的錄音工作,本計劃負責人之一王少芬主任亦有參與演出。想聽聽學生的動人演繹嗎?請點擊這裏欣賞。
為了延展戲劇中的生死見解,校方邀請了Storyteller創辦人李凱儀女士(Alice Lee)和香港自由職業插畫師黃裳女士(Sheung Wong),創作生死教育繪本《兩爺孫》。繪本故事跟廣播劇略有差別,但同樣賺人熱淚,人物表情細膩動人,請點擊這裏欣賞全書。
學校又特別加強家長參與的元素,希望家長和子女可以共同探究生死,拓闊課程的滲透面。校方特別安排了兩場家長講座,分別邀請顧問及社工向家長分享如何以繪本和電影打開話匣子與子女談論生死,以及哀傷關懷和支援。此外,校方又特別添加課堂延伸的親子習作,提供機會讓學生和家人互動、增進溝通,例如在墳場考察活動手冊內,學生要訪問家人,記錄對方希望自己一生銘記在心的重要說話等。
早前在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舉辦的「知死‧知生」學校生死教育專業網上分享會上,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的王少芬主任和黃首鋼先生總結本計劃的成果:
由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關係,長者機構關門,學校停課,導致這項計劃兩個項目──學生探訪長者和計劃總結分享(學生)未能完成,誠是可惜。不過凡事總有多面向,疫情可以鍛鍊學生堅毅不屈的精神,讓他們更明白活在當下、愛要及時的道理,亦有更多時間了解家人的心願。
如學校或機構有興趣使用「生死—可怕?盼望!」計劃的教材套,請細看教材套特色及使用方法,裏面有很多仝工開展計劃的珍貴心得。這項計劃由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生命教育項目委員王少芬、吳嘉敏、陳潔瑩、譚德穎和黃首鋼開展,如有查詢可致電24220125聯絡王少芬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