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佛化教育組設立,旨為提供一多元化之互動電子平台,以促進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之發展。歡迎學校師生和各界人仕提供作品刊登。

佛教大光慈航中學 佛學科主任專訪 (上)

0
劉家發老師早前接受bodhi360訪問時展露燦爛笑容。

劉家發老師早前接受bodhi360訪問時展露燦爛笑容。

        不經不覺認識佛學科主任劉家發老師已經有六、七年時間,一直僅限於例行公事上的接觸,直至早前bodhi360有個特別任務,前往佛教大光慈航中學訪問他,才驚喜發覺他是一位摯誠可親的善知識!感謝劉老師樂意分享他在人生、信仰和教學上的心路歷程,讓我們也有所裨益。

座右銘:「認真不當真」

       劉老師2011年在寶蓮禪寺皈依三寶,皈依師是慧老和尚;2013 年佛光山開山祖師雲大師來港主法三皈五戒大典,他把握因緣受持五戒。他多年來定期到寺院道場參學,喜愛參加佛學班和禪修活動,曾參與佛光山舉辦的國際青年生命禪學營。劉老師特別將香港佛光道場住持富法師的話作為座右銘:「認真不當真」。他解釋:「這話意思是,過程中我們要認真做,做到佛教所謂正精進,但結果無論成與敗都不應該當真。成功不用驕傲,別以為今次成功代表以後都會成功,因為每次因緣都不一樣,驕傲容易令人忽略了一些重要因素。相反,失敗不應耿耿於懷,因為佛教亦教我們不要執着,要提得起放得下,方便自在。我做事的時候,這句話經常提醒我。」

       以往劉老師偏重修習智慧,後來明白到原來福德和智慧也同樣重要,更見證了不少因緣殊勝的事情,難以三言兩語道盡,甚至無法用言辭表達。劉老師近來開始修習念佛法門,每天早上返學校途中念佛,有時為了實現願望也會念〈準提咒〉。他說:「其實我自己願望不多,不是經常念〈準提咒〉,不過我可以說,差不多每次念咒都能夠出現好結果。」在道場聽法師開示,讓他明白人有不同業障,所以更加要懺悔和修持,累積福德。正如中三的佛化科課程教福慧雙修,如果欠缺福德資糧,就算有更多智慧資糧,很多事情最終只會功虧一簣。 

       最近劉老師開始做早課,會念《佛說阿彌陀經》或《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而學校每日放學都有念迴向偈環節,將一切功德迴向眾生。有時他會跟學生講解淨土法門,希望學生藉由念經積聚福德資糧,幫助他們在生活上有更多好的因緣。另外,覺察和反省起心動念是佛教徒的重要修行,因為行為的造作大多源自心念。劉老師經常反省自己的起心動念,更坦言回顧往昔並非所有事情都出於善意好心,例如孩提或青少年時期曾經叛逆和作弄別人,或無意間傷害了他人,所以更加要靠修持,好好懺悔和修正自己。

劉老師於二○一一年在寶蓮禪寺皈依智慧老和尚

劉老師於2011年在寶蓮禪寺皈依智慧老和尚

尊重不同信仰

       劉老師大學本科修讀英語教學,2007年開始當教師,2015年起於佛教大光慈航中學任教,一直以來主要教英文科。他在香港中文大學修畢宗教研究碩士課程,剛巧佛學科主任和一位佛學科老師同時退休,於是學校安排他一半時間教英文,一半時間教佛學科和倫理與宗教科。

       劉老師就讀過基督新教的中小學十年,大學畢業後在一間基督新教中學任教,當時更在教師同事鼓勵下一度決志成為基督徒。他本人由基督徒轉變成佛教徒,加上身邊有不少基督徒和佛教徒朋友,劉老師格外懂得尊重不同信仰的重要性。當他成為佛學老師後,就開始思索一個問題:「如果面對不同信仰的學生,我的處境會是如何?我應該抱着一個怎樣的心態呢?」

       他覺得最重要是先讓學生認識佛教和佛法,只要佛法能夠幫助到他們就好,不會強迫他們成為佛教徒,互相尊重是最重要的。如果因緣具足,學生希望皈依佛教,當然很好,但他更希望學生感受到學校是真正尊重宗教自由的地方,會對不同宗教信仰抱持開放態度。

       就劉老師所見,佛教大光慈航中學學生對佛教並不抗拒,近兩年更是沒有聽見學生主動提及自己是信仰其他宗教的。他說:「在佛教青少年團特別活躍的學生,很多都是最初樂意分享自己是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他們是我最初覺得很難接引的學生。這亦印證了我們在學校帶領佛教青少年團的方向,即是採用活動方式,是可行的。不需要一開始就用宗教氣氛特別濃厚的佛教儀軌來讓他們認識佛教,反而是以生活化、輕鬆的方式慢慢熏陶讓他們得到佛法的裨益。」

       不過,兩年前出現了一個小考驗,一位中三同學在課堂上提問:「劉老師,我不是佛教徒,為甚麼我要上佛學堂呢?」劉老師回應:「太虛大師有句說話:『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基於這個原因,佛陀讓我們去認識佛教或佛法,是讓我們先做人。」劉老師指出,大部分人都不可能這麼快在這一生即生成佛,一定要經歷多生累世接觸佛教的因緣。多年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時任總監空法師將佛學科更名為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科,於是劉老師指出,學校強調價值教育和德育,只不過用的教材多從佛教出發而已,並對該學生循循善誘:「你認為學做一個好人,重不重要?」那位學生當刻似乎有一些領會,沒有再追問。因緣奇妙的是,那位學生上學年升讀中四,還主動報名參加於佛誕期間舉行的萬人皈依典禮。

       事實上,該校學生近兩年的皈依人數一年比一年多。去年七月學校忙於面試自行派位的小六升中一學生,被問及為何選擇該校時,很多學生回答因為這是一間佛教學校,有很多佛教活動,又提到佛誕期間學校舉辦的公開比賽等。劉老師說:「我們知道後相當鼓舞,原來我們舉辦的佛化教育活動,坊間有很多人留意,甚至成為招收學生的優勢。作為一個佛教徒教師,都覺得自己有一個使命,要將這麼美好的佛法推介給學生。我們弘法不是為了招生,但如果能夠讓外界多認識佛教和學校,是十分好的因緣!」

佛教大光慈航中學近年均於佛誕期間舉辦慶祝佛誕的比賽,近兩年更與佛教媒體佛門網合辦比賽。

佛教大光慈航中學近年均於佛誕期間舉辦慶祝佛誕的比賽,近兩年更與佛教媒體佛門網合辦比賽。

無法預計又有趣的教學工作

        每年佛學堂教慈悲與智慧或福慧雙修的時候,劉老師都喜歡舉一個例子:原來在劉老師中學時代,大埔墟火車站有一個婆婆會每日向途人索取五元,她說自己住上水,需要五元坐車回家。劉老師請同學做個案分析,分享一下他們對慈悲與智慧的看法,而學生的回應通常是一半一半:半數人從慈悲出發,選擇給婆婆五元,亦有半數站在智慧一邊,了解婆婆的真正需要。事實上,近年社會確實多了一些案件,有些人會借助別人的同情心和慈悲心行騙。

        「我跟學生說,有時確實很難錯過幫助別人的機會,因為如果那人真的有需要而我們沒有施以援手,那麼我們真的不慈悲,更違反了學校校訓『明智顯悲』的精神。」劉老師記起教育局課程發展處有一位同工,攻讀博士學位時曾就不同宗教背景學校學生的慈悲心作研究,結果發現相比其他學校學生,佛教學校學生表現出更多慈悲心。由此可見,佛教學校確實在辦學時影響着整個香港社會和人心。劉老師也看出學生確實有慈悲的特質,所以他覺得要多花功夫,讓他們具備更多智慧。   (待續)

圖為佛教大光慈航中學早前舉辦地藏菩薩黏土班的製成品。

圖為佛教大光慈航中學早前舉辦地藏菩薩黏土班的製成品。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