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佛化教育組設立,旨為提供一多元化之互動電子平台,以促進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之發展。歡迎學校師生和各界人仕提供作品刊登。

校本正念課程與精神健康 成果分享及家長體驗日

0
第一場分享會專為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與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的家長而設。

第一場分享會專為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與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的家長而設。

        今年4月19和26日,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屬小學校長會舉行了「校本正念課程與精神健康–成果分享及家長體驗日」三場分享會,邀請了香港理工大學盧希皿博士、註冊精神健康急救導師李芊澄女士和香港佛教聯合會七間會屬小學多位佛德科老師做分享,並非常榮幸請來圓通寺當家道源法師帶領正念體驗活動,累計約有一百二十位家長和老師出席。

正念B計劃

        為了方便不同地區的家長和老師,三場分享會分別在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佛教中華康山學校和佛教榮茵學校的禮堂舉行。

吳永雄校長介紹正念禪修計劃

吳永雄校長介紹正念禪修計劃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屬小學校長會主席吳永雄校長介紹,七校的正念禪修計劃乃是扣連細水長流式發展的價值觀教育,可分為「正念A」和「正念B」兩部分。「正念A」有硬件亦有軟件,硬件即是在七校建造禪修室或禪修園地,歷時二十七個月才完成;軟件就是發展校本正念禪修課程和師資培訓,過程中邀請了很多法師觀課,老師們不斷修訂和優化,受惠學生反應正面。「正念B」則邀請了香港理工大學協助,在2022-2023學年進行「推行校本靜觀/正念活動於小學課程計劃」,對孩子修習正念的效果進行詳細的學術研究,並為教師提供師資培訓。

        盧希皿博士認為現今社會壓力大,下一代面對的壓力有時未必是成年人可以輕易理解和想像得到的。過去近二十年,人們開始留意到正念並不只是一些宗教恆常活動,它其中一個很大的價值與兒童社會情緒學習有關,即是他們怎樣跟同學社交、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等。今次計劃有四十多位老師接受國際兒童正念課程師資培訓,讓他們能夠向小孩子教授「小青蛙」兒童正念課程。 

盧希皿博士講解青蛙的特質

盧希皿博士講解青蛙的特質

        為何用青蛙呢?盧博士解釋:「青蛙是一個很好的形象,讓學生記住課程所學。青蛙具有精靈醒目的特質,牠可以伏在池塘邊一動不動,眼睛一直張開,所以牠可以同時坐得定而又對身邊事物保持警覺。這對我們的研究很重要。現今很多人的工作都是長時間久坐,睇電腦和面對大量資訊,而當大量訊息進入大腦時,我們是否仍然可以清醒知道處理事情的先後優次呢?是否警覺到自己內在發生的壓力情緒,並懂得如何調節呢?」

        今次計劃除了在校內推行大班的青蛙課堂外,亦舉辦了十個專為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而設的小組,以及多個家長工作坊。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參加青蛙課堂後,在好幾個地方都看得出有改善,與同學關係和專注力有改善,焦慮減少、正念水平提升。至於SEN小組,學生的情緒、過度活躍徵狀、焦慮、正念水平及整體行為都有改善。兩組學生對青蛙課堂的滿意程度都相當高,分別有86%和71%。

正念修習對家長的意義

        對家長來說,正念修習有四個意義。盧博士指出,首先家長能夠更敏銳地覺察孩子的情緒,特別是他們面對的壓力,及早發現其需要和作出回應。另外,家長照顧孩子有時難免力有不逮,感到自責內咎,在在造成壓力,導致情緒變差和忟憎,而正念修習能夠讓家長對自己有一份不帶批評的接納,懂得欣賞自己的能力。家庭成員之間生活緊密,很多事情千絲萬縷,壓力油然而生,正念能讓家長迅速覺察自己的情緒,避免影響下一代。最後,正念修習讓家長有更多空間去聆聽孩子的內心世界。

        盧博士分享了西方正念減壓療法創始人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博士一段語重深長的說話(四年前一次線上直播):「有時候,當我們面對最深愛的人,我們卻最嚴格。靜觀讓我們學習慷慨,記得觀察我們每個孩子真實的一面。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也許多少曾經歷過,我們的父母沒有如實地肯定我們。我們可以跟孩子用不同的方式相處,好好停在未知的念頭上,就是我們也許認識我們的孩子,也許不認識。我們可以在當下每一刻慶祝跟愉悅地在一起,不把一切看成理所當然,以你感動或被召喚的方式,好好享受一起過每個時刻。」 

慈心祝福自己和身邊的人

慈心祝福自己和身邊的人

        盧博士最後推介家長做慈心祝福的練習,可以用來祝福自己和身邊的人。這練習不會太花時間,方法是將其中一隻手放在心口對上的位置(盧博士稱有專家指出這位置對愛和溫柔的感覺最為敏感),然後閉上雙眼,在內心默念或說出祝福話語:「願我平安!願我健康!願我快樂!願我好好照顧自己,活得輕鬆自在!」大家不妨將祝福擴展開去,送給身邊認識的人:「願你們平安!願你們健康!願你們快樂!願你們都好好照顧自己,活得輕鬆自在!」

會屬小學教師分享

        每場分享會都安排不同學校的老師做分享,介紹各校的禪修課程內容和特色。大部分學校都是混合採用正念禪修課程、青蛙課程和Paws B兒童靜觀課程,另加頌砵、正念唱歌、禪繞畫和繪本等元素,或跟其他學科跨科合作,內容精彩豐富。

潘雅詩助理校長(左)和歐陽璟姿助理校長(右)介紹佛教中華康山學校和佛教黃焯菴小學的正念禪修課程

潘雅詩助理校長(左)和歐陽璟姿助理校長(右)介紹佛教中華康山學校和佛教黃焯菴小學的正念禪修課程

        七校的禪修課程內容配合衍空法師提出的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框架,即是以「自覺自利」、「覺他利他」和「緣起依他」涵蓋教育局推廣的十二大價值觀教育,希望潛移默化之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在校本正念禪修課程,各年級內容有不同重點,適合不同年齡學生的能力和需要。Paws B讓學生認識前額葉皮質專注做決定,杏仁核在人情緒受刺激時作出即時反應等,而正念可以訓練大腦不同部分,學習如何選擇、怎樣定下來、如何了解自己的情緒等。

李月芙老師介紹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的正念禪修課程

李月芙老師介紹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的正念禪修課程

        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佛德科會跟音樂科合辦「喜悅• 正念• 唱歌」,讓全校一至六年級學生都能夠從歌唱中體驗禪修。佛教黃焯菴小學設有「正念、頌砵聲音工作坊」,另外體育科上課前進行靜觀練習等。佛教陳榮根紀念學校於視藝、音樂和圖書等不同科目融入禪修元素,讓學生有更多不同體驗;為了增加學生接觸禪修的機會,學校特別提供網上禪修學習,方便學生在家練習;每個課室設有禪修角,讓學生遇有心情起伏時使用。佛教榮茵學校本學期作出新規劃,讓不同年級的全體學生在禮堂上禪修大課,深入體驗坐禪和共修的環境。該校還精心安排了一連串親子活動,讓學生和家長通過奉茶和眼神接觸,達致更深層連結。

黃啟儀主任介紹佛教陳榮根學校多元化的禪修特色

黃啟儀主任介紹佛教陳榮根紀念學校多元化的禪修特色

馮靜雯老師介紹佛教榮茵學校對禪修課程的新規劃

馮靜雯老師介紹佛教榮茵學校對禪修課程的新規劃

精神健康是甚麼?

        註冊精神健康急救導師李芊澄女士處理重症精神病患個案已有十年經驗,她亦是佛教慈敬學校的老師,今次分享會邀請了她講解精神健康知識。李導師引述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精神健康是一種健康狀態,在這狀態中,每個人能認識到自己的潛能,能夠應付正常的壓力,能夠有成效地從事工作,並對社區作出貢獻。」

李芊澄導師講解精神健康知識

李芊澄導師講解精神健康知識

        她運用一個光譜圖講解何謂精神健康,綠色代表良好精神健康狀態,黃色是響起警號,紅色是較差狀態。正常人處於綠色區域,當生活上出現不幸事件時,就會跌入黃色甚至紅色區域,但在短短幾日乃至數星期後,就會返回綠色區域。李導師指出人有情緒實屬正常,一定會上上落落,但情緒病患者卻不同,他們跌落紅色區域後就不懂得返回綠色區域,變成長期處於較差精神健康狀態,例如抑鬱症和思覺失調患者。

        精神健康檢討委員會曾聲稱每七個香港人就有一個經歷過精神病,但李導師認為真實數字可能更嚴重,因為中國人普遍較為內斂,很多時候都是堅持不肯求醫。她其後簡單講解了多種精神問題的特徵,包括抑鬱症、思覺失調和妄想症等。

        李導師強調情緒病是可以復原的,方法是建基於患者本身的性格強項和長處,重建一些美好事物,這有賴於專業人士和身邊親友提供的幫助。她指出推廣精神健康好處多,可及早識別有問題人士予以協助,所以她很支持在學校提倡正念靜觀作為其中一個推廣途徑。她表示已着手籌備國際認可的精神健康急救課程,由她本人親自教授,免費提供給教師和家長參加。

易筋經及打坐體驗活動

        在分享會壓軸環節,圓通寺道源法師簡單介紹禪修和帶領大家打坐。他指出禪修可以很複雜亦可以很基本,在佛教來說它可以產生智慧和通往開悟,而如果只是很基本地用來放鬆身心,禪修是很容易達到這效果。禪修是在內心發展智慧和定力的方法,但它必須由身體做先,故印度瑜伽有內外之分:外瑜伽指身體動作,內瑜伽就是內心的動作。

道源法師教授達摩易筋經

道源法師講解達摩易筋經的招式

道源法師向家長和教師教授易筋經招式

道源法師向家長和教師教授易筋經招式

        道源法師在圓通寺教授禪修時,通常以達摩易筋經作為教導外瑜伽的內容。易筋經由達摩祖師從印度帶來中土,本來就是瑜伽,它能夠拉通人體五臟六腑的氣脈,一共有十二式。由於時間所限,法師在每場分享會只能教授三式:第一式「大腸經」將大腸廢氣排出;第二式「三焦經」調節全身的地水火風;第三式「肝經」特別適合夜瞓或情緒不好的人去做。讀者如有興趣可在YouTube收看道源法師教授的易筋經: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CQLVw2UGiucK_7de0XKFxMiF3_dyp6f

        修習易筋經之後是打坐體驗。道源法師教大家在坐墊上打坐的姿勢,可以擺前後腳或雙盤,重點是尾閭(經穴名)要直拔,即是很多武俠小說所謂的含胸拔背。坐好之後,法師請大家感受臀部和坐墊的接觸點,該處會出現全身重量形成的壓力,然後觀想自己像岩石或金字塔一樣四平八穩地坐在坐墊上。在這種安穩感覺的基礎上,再觀想所有肌肉像掛在骨頭上,處於鬆弛狀態,不用力量。過去和未來都不去想,只在當下好好放鬆全身,面帶微笑。

不少家長都是初次接觸打坐,而且資質聰穎,在法師指導下坐得相當安穩。

不少家長都是初次接觸打坐,而且資質聰穎,在法師指導下坐得相當安穩。

        法師說,我們可以由呼吸再進一步放鬆身體,吸氣時用腹式呼吸,讓橫隔膜拉動空氣進入肺部,所以吸氣時會用少少力量。吸氣時放鬆肚皮,呼氣時不需用任何肌肉,純粹釋放,氣自然就由鼻孔流出體外,所以呼氣時可以完全放鬆。身體平時的緊張,亦可在呼氣一一放鬆。假如身體無法放鬆也不要緊,我們讓心放鬆,容許身體緊張,接受無法放鬆的情況。

        身體大致放鬆後,就可以開始觀呼吸,意思是在不控制呼吸的基礎上,任由呼吸自然發展。吸入時,我們的心要慢半拍地告訴自己「現正吸入」,呼出時也是慢半拍地知道「現正呼出」。如果心早於呼吸發生就會變成控制呼吸,這就不對了。關鍵是要由呼吸行先並帶動內心,單純靠感知去跟隨整個呼吸過程,不要控制也不要用力,同時要保持心的清明,不要昏睡去了。道源法師說:「禪修的藝術就是可以同時知道,同時放鬆,令心在專注的條件下可以同時放鬆。」

        三場分享會結束時,參加者都深入認識校本正念禪修課程發展和精神健康知識,最後還有幸隨道源法師學習易筋經和體驗打坐,可謂收穫豐富。大家離開會場時都面帶笑容,神清氣爽,有別於大部分學術講座結束時的情形。

第二場分享會:佛教中華康山學校、佛教黃焯菴小學和佛教慈敬學校

第二場分享會:佛教中華康山學校、佛教黃焯菴小學和佛教慈敬學校

第三場分享會:佛教榮茵學校和佛教陳榮根紀念學校

第三場分享會:佛教榮茵學校和佛教陳榮根紀念學校

歡迎閱覽「推行校本靜觀/正念活動於小學課程」計劃成果分享會(上)(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