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舊照片由黃鳳鳴副校長提供,未經許可,請勿翻用)
2024年仲夏,黃鳳鳴副校長和我參加在佛教慈敬學校舉辦的精神健康急救課程。有一個環節,導師帶領我們進行畫圖心理遊戲,指示大家在白紙上畫一條橋,並標記自己身處的位置。我在紙上畫了小橋流水,河岸兩側有花花草草和可愛小動物,我身處道路起點,還未過橋。畫完這幅鄉郊美景後,我就開始好奇看看其他同學的畫作。當我看見黃副校長的圖畫時,不禁嚇呆了!
一條高速公路巍然聳立在茫茫大海上,仿似港珠澳大橋般蜿蜒曲折,不斷向前伸展。黃副校長已經在橋上走了很遠路程,前方仍是漫漫長路。這是一幅多麼令人震撼、魄力非凡和雄才大略的內心景象!導師沒有對遊戲多作講解,讓大家自行觀摩領會。最近,藉着香港佛教聯合會邁向80週年的因緣,讓我有機會訪問黃副校長,聽她娓娓述說其精進不懈的人生故事,更讓我明白那條海上大橋的緣起。
十一歲學佛信佛 佛學根基穩固
黃鳳鳴副校長在佛教慈敬學校教書三十八年,2024年9月踏入半退休狀態,現時擔任香港佛教聯合會七間小學的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顧問(教學及交流參學)。她笑說,如加上她在佛教大雄中學讀書的七年,她待在香港佛教聯合會接受佛法薰習的歲月就有45年了。
「七年的佛教大雄中學生活,讓我領受到佛化教育的薰陶。在成長當中的心田種下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種子,助我渡過往後充滿順逆境的人生路。有緣在師範學院畢業後任職佛教慈敬學校,並將中學佛學科所體會的佛理用於日常的教學上及個人的生活實踐上。多年來親身的體證,使我更明白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更肯定佛化教育不單是生命教育,同時更是現代社會所急切需要、不可或缺的心靈教育。」黃副校長說。
黃副校長十一歲入讀佛教大雄中學,比普遍中一學生少一歲。當時她初初接觸佛教,已深感與佛有緣。她一方面認為佛學能夠啟迪心靈,在面對人生問題和為人處事方面對她有正面影響,特別是八正道的內容;另一方面在學校浴佛慶典上體會到難以形容的喜悅。由於早入學,身形顯得矮小,她在課室坐得較前,加上文靜乖巧、讀書勤力,老師選浴佛班代表時就一眼看中她。往後每年升級編新班,老師每每因為她有經驗,就繼續找她當班代表,結果她當足了七年的浴佛班代表。
在香港七十年代,人們接受教育的機會極少,讀書求學並不容易。黃副校長說:「小時候我還未決定自己的夢想。那時我很喜歡學習和看書,並知道如果不用心學習就無書讀,要很早踏出社會工作。那個年代,香港一般家庭並不富裕,人們通常都希望子女早日工作。」預科畢業後,黃副校長以幫助別人為終身職業志向,遂同時投考護士學院和師範教育學院,獲兩者取錄,她最終選擇為人師表。
黃副校長熱愛追尋學問,對所有科目都有所涉獵,工餘時間更學習鋼琴,結果在佛教慈敬學校三十八年的教學生涯中,除了體育科,所有科目她都曾經教過,而佛學科是她主力任教的科目。回想初為人師時,黃副校長也曾信心不足,不知道自己能否勝任,所以她更加感恩中學時代遇到多位佛學科好老師,她說:「他們的教學方法很傳統,不過傳統有傳統的好,有提問有強記,令學生能夠牢牢記住佛教義理和名相。雖然我這人怕背誦,但也能背出這些名相,應付老師每堂的提問。我的佛學根底就是那時候奠定的。」
黃副校長即場示範背誦十二因緣,快如急口令,又展示中學時代用過的佛學課本,包括初中三冊佛學課本。她表示小時候家境不富裕,所以只能用二手書。屈指一算,這些課本已有近半個世紀歷史,時至今日仍保存完好。課文空白位置有不少上課時做的筆記,有黃副校長的筆跡,也有課本前任主人的筆跡。她的高中佛學課本同樣健在,上面的筆記亦更多。
由於中學時代奠定了扎實的佛學根基,黃副校長教小學佛學科時就更體會到教學相長的好處。小學的佛學科比中學的更簡單淺易,她抽取重點教學,愈益得心應手,同時她更不遺餘力推動佛化教育。
搭通天地線 帶領師生海內外遊學
受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屬小學校長會所託,並在時任李玉枝校長會主席及莊聖謙副主席支持下,黃副校長在2010/2011年度籌組成立「心靈教育推廣委員會」(簡稱心推會)並一直擔任主席共12年。她召集七間會屬小學一班熱誠的佛學科老師,共同籌辦大大小小的聯校活動,致力實踐心靈環保教育和生命教育,推廣人間佛教理念。
活動包括全港佛教小學弟子規硬筆書法比賽、全港佛教小學誦讀弟子規比賽、心靈成長日營暨佛寺巡禮、全港佛教小學佛經故事演說比賽和四格漫畫創作比賽等,又跟學術交流委員會合辦境外參學活動,深受師生歡迎。
2016年黃副校長更與時任佛聯會佛化教育主任梁鳳燕女士同心協作開展「香港佛寺之參訪與探究」計劃,策劃五條路線參訪本地十多間道場,各配合不同探究主題和體驗活動,讓七校師生親聆法師開示,增長福德智慧。在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等專家學者協助下,與七校教師團隊在2019年編製出版精美的計劃資源套,造福莘莘學子。2017年,她聯同佛聯會同事參加旅行團前往印度,尋找佛陀的足跡,包括佛陀成道的菩提伽耶和初轉法輪的鹿野苑等地,拍攝了不少珍貴照片,進一步豐富日後的佛德科教材。
過往多年來,她協助組織老師參加台灣生命教育學習團,又推動心推會與學術交流委員會合辦學生境外參學活動。十多年來七校師生足跡遍及東亞,參訪過光孝寺、大佛寺、佛光山和法鼓山等佛教道場,深化兩岸三地佛化價值教育、心靈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交流。這些多元化活動為人津津樂道,在香港佛化教育及生命教育上寫下美好篇章。
心推會工作任重道遠,大部分活動和計劃都是從零開始籌備,極富挑戰性,不過黃副校長和心推會成員為了接引更多師生深入認識佛教義理和價值教育,總是不辭勞苦。2024年卸下心推會主席職務的黃副校長說:「心推會工作很有挑戰性,我一直樂在其中。這工作讓我有機會跟很多人和道場廣結善緣,實在相當難得。」
禪修與佛化教育意義重大
近年佛聯會學校重視禪修教育,會屬小學校長會推行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顧問計劃,黃副校長亦有參與協助推行「正念禪修計劃」,與梁鳳燕顧問及多位法師、老師團隊成員一同合力發展師資培訓資源冊。在佛教慈敬學校,她多年來推廣「禪一禪」,教學生調整呼吸和安頓身心。大約六、七年前,有一名女學生回校告訴黃副校長一件事,令她相當鼓舞。該女生投考港島區一間名校,原本心情緊張,但她記起黃副校長教的「禪一禪」,就立即修習,結果真能冷靜下來,成功通過面試獲得取錄。
黃副校長強調佛法能夠應用於生活,讓人們在人際溝通上去體驗和實踐,還有助觀察社會問題,無論順逆境都確實有因緣果報。她說:「佛化教育教曉孩子如何經營好自己的生命,如何管理好自己時起時伏的情緒和瞬息萬變的心念,做個『心』的主人,從而活出『明智』與『顯悲』的生命價值,活得更有智慧、更快樂自在。」明智顯悲是佛聯會所有學校的共同校訓,明智乃啟發智慧,顯悲為顯揚大悲拔苦精神,含有自利利他的意思。
她認為佛化教育在現代教育中意義重大,不但要生活化,還要年輕化。她說:「佛法一定要融入年輕人的世界,讓他們多多接觸和從中獲益。綜觀現今社會,人們有很多精神問題,如抑鬱症或思覺失調,其實很可能是五蘊熾盛造成的心理混亂。如果他們能夠理解混亂的原因,明白自己的心理狀況、五蘊的運作模式與道理,就能夠自己調整過來。有時我也會提醒自己:『咦?現在太心急了!』『我有緊張。』佛法能夠讓人覺察當刻自己的情況。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你要先覺察,然後才可以開始作出調整。」
「佛化教育並不容易,試想香港七百萬人,有多少人入讀佛教學校呢?少之又少。我認為在學校,佛化教育更加要做得好,在小學讓孩子明白佛法道理,為他們種下善因。老師的每句說話都很重要,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中學時代親睹覺光長老風采
2014年覺光長老圓寂捨報,黃副校長在學校受命整理其生平,介紹給學生,所以她很清楚長老的宏願與建樹。提起這位香港佛教界舉足輕重的模範人物,黃副校長頓時兩眼一亮。她讚揚覺光長老在香港推動佛教事業成就卓絕,長老發願辦好教育、雜誌、佛教醫院、安老院和墳場等,照顧到各式各樣的人,令她深深景仰!
她又憶述在佛教大雄中學讀書時代,曾一睹覺光長老的風采,她說:「覺光長老極有威儀,說話很有力量和氣勢。他講話後主持皈依儀式,當時老師問同學誰想皈依就舉手,我也有舉手但舉得不夠高,老師沒有看見,就沒有叫我留下來。我就這樣錯過了那次皈依機會,真是可惜。」
黃副校長在佛教大雄中學讀中一就開始學佛信佛,長大後多次皈依三寶,堅定信仰。她最先在1989年皈依三寶,皈依師為愍生法師,法號善鳴;在1991和2015年,她兩次參加星雲大師主持的皈依大典,分別皈依三寶和三皈五戒,法名普授。2010年,她參加佛光山短期出家,受式叉摩那戒,取得法號本明。2023年,她參加佛聯會萬人皈依大典,法號鳴慧。
對黃副校長來說,學佛最深刻的體會有二。首先是八正道當中的正精進,讓她終身受用。無論學習或工作,她做任何事情都會提醒自己要精進,凡事飲水思源,有始有終,希望畫上完美句號,而正精進的要求更高。她說:「正精進意思是要選擇善的、正面正向的、對人有益的事情去做,即是擇善固執。我的中學班主任就送了這四個字給我。其實我是固執的人,不過前提是要擇善。即是說,人要有堅定意志、正確努力和恆心,令善法生起及滋長、惡法消退,它跟眾善奉行意思相同。」
另一重要體會是因緣法。初中佛學老師教她馬勝比丘的著名偈頌:「若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是生滅因緣,佛大沙門說。」(《佛說初分說經》卷二)黃副校長對此印象深刻,長大後明白箇中義理,就是萬事萬物都是因和緣的結合。正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更令她明白「因」的重要。她說:「個人實踐佛法路上,心中自然便會發願,其實我有些願望已陸續實現,其他的我不知道結果會如何,但我會持續去做。我深信『因』種得好,『果』就會好,或是『雖不中不遠矣』。」(「雖不中不遠矣」出自儒家經典《大學》,意謂即使達不到目標,也不會相差太遠。)
兩個人生座右銘
黃副校長有兩個人生座右銘,分別由兩位佛教慈敬學校前校長送贈。多年前,崔沛流校長曾指導和鼓勵她說:「阿鳴,做事情不要怕。如果有人交託任務給你,即使你不懂得做也不要緊,你先嘗試答允他。就像我從未辦過運動會,但當有人找我辦,我照樣答應。當你答應之後,你自然就會找到方法去做。」他送贈的座右銘是「船到橋頭自然直」,黃副校長自此一直銘記於心,不畏艱辛,對所有任務都抱着難行能行的信念,珍惜這些機會。
回顧過去經歷,她笑說無論事情有多困難,她總會找到方法解決,果真是有佛法就有辦法。後來的蕭珍彩校長送她金句:「人生就得像銅錢,內方還要外邊圓。」意思是內心要有原則有規矩,懂得自律,而待人處事就要圓滑善巧,廣結善緣,這句話同樣令她一生受用。
踏入退休年齡的黃副校長,對佛化教育仍有很大抱負。她深深感謝校監演慈法師和前校長莊聖謙顧問的鼓勵,支持她繼續實踐心願,擔任「聯校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顧問(教學及交流參學)」一職,優化佛德科教材、支援七校佛學老師的教學工作及籌辦海內外聯校交流參學活動。現時她的半退休生活充實愉快,一方面擔任上述職務,對她來說是寓工作於娛樂,她認為有機會到處遊學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另一方面她重新發展興趣,報讀音樂課程深造唱歌技巧,希望做義工和到安老院義唱,為老人家帶來快樂。
心無罣礙 日日新
問及漫長教學生涯的難忘回憶,黃副校長想了想竟答沒有。她說:「對我來說,每日都是新開始,每日都有難忘的事,然後會過去,我又再迎接新的一天。無論順逆,歡欣或哀傷,我覺得都不用執着不放,我才不會自困於難忘回憶中!其實我以前也有執着,但我會設定一個時限,最初是一個月,之後是一星期內,現今我提自己不可以超過三日。我們必須明白,我們是因為內心覺得別人給我們痛苦,我們才會痛苦,事實上痛苦和麻煩都是自找的。有時我惱怒別人,但最多只會對他不瞅不睬三日,之後我會主動跟他聊天。我們何必一輩子怨恨別人呢?這是很無知很無明的。」
在黃副校長身上,我們見證了一個實踐佛教義理的人生故事。憑着正精進和因緣法,她帶領聯校佛學老師打造了一座宏偉大橋,籌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和海內外參學,將佛法種子播種到廣大師生心田上。沿途中,她廣結善緣,長期薰習佛法智慧,逐步邁進心無罣礙的境界,讓人隨喜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