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接觸佛教的人難免會有很多疑問:佛和菩薩有甚麼分別?佛陀是創造世界的神明嗎?大乘和小乘是甚麼?信佛的人一定要食齋嗎?佛教是厭世的宗教嗎?四大皆空是甚麼意思?其實在香港乃至華人社會,傳統上一直深受儒釋道三家思想影響,對上述問題的解答可謂眾說紛紜。若想尋找正信的答案,不妨翻閱聖嚴法師的權威著作《正信的佛教》。
該書初稿刊於1963至1964年的《菩提樹》月刊內,單行本在1965年面世,後來大受歡迎不斷重印。內容是聖嚴法師就七十條佛教常見而重要的疑問,精心整理的解答。翻開書本,讀者不必從頭讀起,大可先查看目錄的七十問,挑選自己喜歡的題目先看,閱讀時倍添樂趣。待看完全書,相信讀者會對佛教有一個正確全面的初步瞭解。
開頭幾十條問題對不認識佛教的人來說尤為重要,法師為讀者介紹了佛教最根本的觀念。書中第八問:「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麼?」以及第二十三問:「佛教相信靈魂的實在嗎?」可說是重中之重,法師扼要地闡釋緣生性空和第八識的義理,值得我們再三閱讀和思考。(P.32-34)
大多數人都經歷過親友離世的哀傷,第二十問自然是最多人感興趣的題目:「佛教相信超度亡靈的功用嗎?」法師在文中肯定了超度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人在生前修善的力量。超度是超生樂土而度脫苦趣的意思,倚仗的是家屬親友為其所修善業力量的感應,而僧尼誦經本身並不是有超度的功能,而是藉着超度者的善業和誦經者的修持而起的感應。(P.56-59)
已經學佛一段時日的人,定當更能體會該書的珍貴價值,它既可豐富佛學知識,又可釐清眾多觀念和看法。例如佛教的唯識論就是哲學上的唯心論嗎?原來不是。(P.143-144)禪宗就是禪定嗎?法師強調中國禪宗重開悟而不重禪定。(P.145)不過,對佛教徒來說,書中有兩條問題可能特別值得注意。
其一,「佛教的修持方法是什麼?」法師指出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佛教的修持就是佛教生活的實踐,主要有四大項目:信、戒、定、慧。法師寫道:「如果僅僅信仰佛教而不作佛教生活實踐,那只算是種了一些將來成佛的善根種子,但卻很難得到即生的利益。」(P. 102-103)
其二是「佛教徒對於全部佛經的態度怎樣呢?」法師指出最初佛經的流傳靠眾多師弟誦傳,不能保證沒有訛誤的情形。「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對於佛經,應該具有極崇高的虔敬,但卻不必要求毫不揀別地字字接受……流行於現世且有史實可考的佛經,都是值得人們去信受奉行的,因為各經的主要思想都是正確的,偶或有些名相數字見解及傳說等的出入,也是枝節問題,而非根本問題……如若遇到理解不透的所在,最好請教有素養的法師,斷不可自行妄斷佛經義理;因為有許多屬於境界上的名詞及觀念,若非多看佛經或自己沒有實踐的體驗工夫,便不容易通透得過。」(P. 157-159)
該書誠為學佛道路上的明燈,值得細心閱讀和實踐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願與有緣閱讀此文之讀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