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佛化教育組設立,旨為提供一多元化之互動電子平台,以促進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之發展。歡迎學校師生和各界人仕提供作品刊登。

虛雲老和尚和印光大師

0

一、虛雲老和尚

  虛雲老和尚(1)(一八四○──一九五九),俗名蕭古巖,湖南湘鄉人。

(1)和尚:是梵文不準確的音譯,正確的音譯是「鄔波馱耶」,解作親教師。在印度原為弟子對師傅的尊稱;在中國的佛教典籍中,一般用作對師長的尊稱,後來成為僧人的通稱。

  他出身官宦之家,父母中年無子,甚感憂慮,他母親往觀音寺向觀音菩薩求子,因此得到感應而誕下了他。他自小愛吃素,每當閱讀佛經便不忍釋手,漸漸萌生出家的念頭。父親對他雖然很疼愛,但督教甚嚴,當然不允許他出家。十九歲時,他父親逝世後,便到福建湧泉寺拜妙蓮長老為師,出家受戒。

  他初出家的時候,以為修苦行便可以得到解脫,故此住在山上一間茅舍中,身邊不留一物,冬天和夏天都只是穿着一件破爛的僧服,跏趺(2)靜坐,髮長披肩,鬍子不剃,餓時吃些草葉,自得其樂。

(2)跏趺:應作「跏趺坐」,「趺」,是足背。「跏趺坐」,即交結左右足背而坐,釋尊成道時的坐姿。

  數年後,他慕道來到浙江的五台山,請雲鏡老法師開示(3),老法師對他說:

(3)開示:即說法教化眾生。

  「可惜啊!你多年的辛苦,不過是盲修瞎煉,完全不得其法。我勸你立刻把鬚髮剃去,整理儀容;肚子餓了,要吃飯菜,不可胡亂吃草。依你以前的做法,不但不能證果,反而把性命也送掉了,豈不寃枉?」他聽了,醒悟過來,便遵照老法師的指示去做。

  從此他的心情寬暢,開始朝禮四大名山(4),參訪各大叢林(5)、道場,足跡更遍及泰國、緬甸、印度、南洋羣島,並在各地募化來修建寺院。

(4)四大名山:中國佛教的四大聖地,相傳是四大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

(5)叢林:即寺院。意思是僧侶和合共住在一起,有如樹木叢集成為林林。

  後來,他更重修南華寺,振興六祖道場,從此禪風大盛。他在一百二十歲時去世。

  總括來說,他的前半生,多次隱居,並時常到各地參學,是他自度的時期;他的後半生,則致力於重建數十所寺院,皈依他的人有數十萬之多,是他度生的時期。他在禪學上的成就非常巨大,實為中國近代禪宗的泰斗。

 

二、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一八六一──一九四○),俗名趙紹伊,陝西人。

  大師幼年隨兄長研讀儒家經書,深受唐代韓愈闢佛(6)理論的影響,從而反對佛教,後來因為大病多年,深感生、老、病、死的痛苦,悔悟以往闢佛的錯誤,便在二十一歲時發心出家,受具足戒。受戒後,在寺中擔任雜務工作。

(6)闢佛:排斥佛教。

  有一天,他曬經書時,發現了清代龍舒所著《淨土文》的殘本,研讀之後,知道「念佛法門」(7)可以即生了脫生死,免受六道輪迴的痛苦,從此便一心歸向淨土(8),提倡「老實念佛」(9)。

(7)念佛法門:思念佛陀的形相和功德,或念誦佛陀名號的一種修行方法。專心念佛有助於達到解脫或死後往生到佛、菩薩的清淨世界,繼續修行。

(8)淨土:大乘佛教所說佛所居住的清淨世界。淨土的數目很多,大家最為熟悉的就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

(9)老實念佛:只專注修習念佛法門。

  其後大師兩次前往普陀山閉關(10)閱讀藏經,長達六年之久。他出家三十年來,潛心修學,生活嚴謹,甚有威嚴。對那些自命不凡的人,無論是達官顯貴、僧道學者,都不假詞色(11),可是對農夫村婦卻特別親切和藹,諄諄教誨。

(10)閉關:指僧侶為了避免受外界的俗事騷擾,於是在一定期限內,閉居一室,專心誦經坐禪。

(11)不假詞色:不作討好別人的態度和說話。

  一九二六年,他在蘇州靈巖山寺建立淨土道場,從此朝山的人絡繹不絕,香火甚為鼎盛。到了八十歲,他預知往生的時候到了,便寫信叫弟子們回來,並安排好寺中的一切事務,然後在眾人的念佛聲中安詳逝世。火化後,頂骨裂為五瓣,三十二歲齊全,並有數千顆彩色的舍利。

  大師被尊為我國淨土宗的第十三祖,遺作有《淨土決疑論》、《印光法師文鈔》等,風行全國,影響深遠。

 

  本課介紹禪宗和淨土宗的兩位近代高僧。

  虛雲老和尚秉承禪宗注重真修實證的精神,以他的德行來感化世人,又不辭勞苦振興佛教,受到時人的敬仰。

  印光大師致力推廣「念佛法門」,認為它修習方便,又有實效,影響所及,念佛的人日益增多,被譽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上述兩人都是值得各位同學尊敬的。

 

本文節錄自以下書本第八課:  

覺光法師主編:《初中佛學課本》第三冊,香港:香港佛教聯合會,1991年

下一章:弘一大師和太虛大師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