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無人教過我們怎樣靜下來,我們的教育也不會教學生怎樣靜下來。從幼稚園開始,我們要求學生要更多創意、要更加活躍、要更多課堂,這全是很有能量的活動,我們很少教學生去傾聽內心聲音,靜靜跟自己相處。事實上,安靜是一種能力。」佛教茂峰法師紀念中學陳志維校長說。
佛教茂峰法師紀念中學在2020年11月27日舉行優質教育基金資助項目「啟迪心靈計劃」分享會,介紹校本正念禪修課程的設計和經驗。計劃有三個主要內容,包括在三樓圖書館走廊建造一條「心靈迴廊」,邀請呼吸微笑身心正念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陳燕妮導師培訓老師,並由 2019年10月開始在中四級佛學和體育兩科加入正念教學元素。校長和老師分享的經驗非常寶貴,體育科老師講述自己修習正念後的個人轉變更是精彩。
更詳細內容請參看學校網站:https://www.bmf.edu.hk/article/236
正念近年風行學界,但有關解釋卻是眾說紛紜。陳志維校長致歡迎詞時表示,教職員討論時也發覺很難為正念尋找一個定義,不過有一些很好的提示可讓大家更深入認識,相當值得參考。(見下圖)
學校當初推動發展正念課程,目的原是提升學生的專注力、情緒管理能力和抗逆力,沒料到推行一段時間之後,發覺效果不只這些,叫人喜出望外。據陳校長介紹,學校近年積極推動正念教育,自2015年起廣邀學者、醫生、臨床心理學家和道場舉行正念或靜觀講座、工作坊和課程,又參與或進行多項有關計劃。他特別提及學校最初跟德噶香港禪修中心合作,培訓中一、中四和中六學生,又幫助校方建立學生正念大使,由大使帶領同學進入禪修室,進行茶禪、食禪和各種分享活動。
計劃緣起
蔡明福老師指出,2015-2016年香港學生自殺人數不尋常地大幅上升,校方檢視學生及其家庭背景等情況後,認為有需要深化關愛文化,推動學生全人發展,在佛學科注入生命教育,加強學生精神健康,於是在2016年9月成立心靈成長小組。
心靈成長小組嘗試申請優質教育基金,構思進行跨學科合作課程,涉及中、英、佛學、體育和視藝五個學科。優質教育基金建議他們以「身」、「心」作為重點,小組採納其意見,決定讓代表「身」的體育科和代表「心」的佛學科做跨科合作,在課程加入正念元素。隨後小組的構思愈趨明朗,鎖定課程以中四學生為對象,訂立加強學生情緒穩定性等四個目標。(見下圖)
體育老師分享
體育科李景熹老師介紹,他們透過體育堂活動讓同學運用肢體,培養對身體、外在的覺知,慢慢趨向身心結合,乃至心的覺醒。方法是將教師在導師培訓課學到的十項正念動作,融入熱身及緩和運動中。由於熱身和緩和運動是體育堂的指定動作,較易讓學生受落。加上這些運動柔和,亦容易讓學生察覺和覺知自己身體的情況。
體育堂的正念修習有三個內容:正念動作、正念步行和正念呼吸。學生通常有幾種反應,理想的是專注投入於此時此刻,亦有學生心不在焉。不過,老師堅持教授正念修習時不會大聲責罵學生,而是運用指導語幫助他們留意身體覺知,並通過呼吸和動作返回此時此刻。
學生的回應相當有趣,李老師指學生以往拉筋時不會出聲,但加入正念修習吩咐他們拉筋時留意呼吸,他們會出現很多回應:「阿sir,拉筋好辛苦,好痛呀!」「條腰好緊!」李老師認為這是因為學生對身體多了一份覺知。疫情期間,學生上實體課的回應就更加有趣:「阿sir,我肚腩好似大咗,點減肚腩好呢?」「阿sir,帶住口罩做運動真係好辛苦!」
李老師認為發展正念課程,最重要是找到對心靈發展有興趣的老師,而老師亦需要有正念的信念。他回憶當初推行正念課時,大家都束手無策,於是將導師課學到的十式正念動作,在熱身環節教給學生,後來發覺效果有改進。在疫情實體課,大家決定加入正念呼吸。李老師說:「其實正念呼吸跟腹式呼吸和深度呼吸相似。之所以教正念呼吸,因為我們察覺到學生(復課)返回學校之後,心情忐忑不安,一顆心不知跑哪裏去了。」
正念呼吸令學生返回當下,然後老師才開始教正念動作。這時老師已掌握箇中心法,不拘泥於十式正念動作。心法就是只要透過呼吸配合動作,就可以將同學帶回當下,所以無論是以往的常規熱身動作甚至任何動作,都一樣可以融入正念。早前由於疫情關係,體育課不建議做高強度運動,於是老師安排學生做正念步行,效果亦愈來愈理想。現時,體育課結束時亦會加入正念呼吸,幫助學生在較激烈運動後返回當下,收拾心情上下一節課。
展望未來,李老師認為正念呼吸和動作很適合體育課程,將會繼續在高中試行。他們亦計劃與外間機構合作,為校隊同學做心靈輔導,幫助學生克服比賽前怯場的心理狀況、提升表現和自信心,以及比賽落敗後的挫折感。
李老師強調個人修習非常重要,他近年積極修習正念,深感個人轉變非常明顯。他坦言自己教書二十多年,以前一本正經的模樣,算是半個訓導,學生望而生畏,現今修習正念後,整個人都柔和了,面對學生時有更多笑容,受到學生喜愛。正念更提升他的睡眠質素,重獲少年時代起床時感受到的那種陽光般的動力,專注力亦大幅提高。李老師風趣地形容自己以往為人市儈,諸多計較,事事執着,修習正念後這一切都讓喜悅和平靜取而代之了,處理任何事情都多了智慧,多了一個反思空間。他強調,正念課程在學校是很值得推行,最後更以溫柔的聲線向大家示範了一句值得深思的指導語:「願喚醒大家的生命能量,活出自在喜悅。」
佛學老師分享
另一個融入正念元素的科目是佛學課。佛學科李翱凌老師介紹,佛學科推行正念修習時遇上不少艱難,相較體育科的成功經驗實在是個反差。她展示了一張學生修習正念的照片,可見有些同學心思不知飄往何處,只剩下一個軀殼。對於部分同學來說,他們不明白為甚麼佛學堂要學習正念,亦不明正念的好處。
李老師認為老師可以抱着一種心態,就是在學生身上播下善種子,將來總會有開花結果的一天。推行正念課程要留意兩方面,首先是要跟生活相關。例如建議學生在考試或比賽緊張時,不妨試做正念呼吸,看看正念是否有效用。第二方面是要保持學生的好奇心,覺得好玩。例如教正念伸展運動時,通常學生會留意到某些部位或肌肉緊張或疼痛,老師可以跟他們細心分析原因,可能是打機或睡覺姿勢造成,讓他們信服,最重要是通過一件事觸動到學生,學生就會對老師生起一份信任,言聽計從。
因應學生需要,李老師為佛教早會作變更,例如以往講佛教故事和頌佛號,就改為播放梅村的正念歌曲,令整個氣氛變得溫柔。她又參考梅村等道場的資料,製作了合適的帶領語,讓學生正念大使和老師在帶領正念一分鐘時使用。她認為教學生修習正念貴在堅持,老師要覺察到學生當下的狀況,每次修習正念的時間不用長,即使幾十秒都足夠,重要是做的一刻學生有沒有放鬆,並留意不要令學生反感。
停課期間,李老師邀請學生收聽陳燕妮導師的電台節目「心的練習曲」,並請他們在電郵回應一些問題,結果發現部分學生有失眠問題,而節目能夠幫助他們改善這問題。有位中一學生收聽第37集「地球很危險?如何保持鎮定」後作出的回應,讓李老師特別讚賞,該名學生寫道:「我明白到有些危險只是自己想出來,令自己害怕,但實際上只是自己騙自己。」
李老師透露,多年前曾參加一行禪師的課程,於是對有梅村傳承的呼吸微笑身心正念中心產生興趣。後來她知道該中心的陳燕妮導師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曾於天水圍區工作,對他們學校的學生背景相當清楚。李老師經過深入了解後,深感合適,就邀請陳導師為「啟迪心靈計劃」提供教師培訓課程。
李翱凌老師推介多個正念教學相關課程和資源後,總結正念教學的經驗心得。她認為教正念的方法有很多,如何選擇就要因應老師當下對學生狀況的覺察,最重要是不要引起學生反感。她又認為教高中和初中手法很不一樣,初中生需要較多玩樂的性質,高中生由於有公開試壓力,更容易感受到自己需要靜觀。
心靈迴廊
學校運用優質教育基金資助和校本資源,共用了約20萬港元,在圖書館外牆、禪修室側和前樓梯空間,加建一道心靈迴廊,營造正念環境氛圍。他們對心靈迴廊的構思就是禪修室的延伸,期望風格簡樸、有靜觀和禪的意味。設計上小組曾參考台灣北投農禪寺水月道場,可惜礙於預算無法製作心經光影牆,不過現時有心經木刻字做裝飾,效果優雅清新。
心靈成長小組希望學生在心靈迴廊邁步,通過覺察心經木刻字句深入佛理,並於進入禪修室前預先安定身心,為禪修做好心理準備。
計劃後反思問卷調查
2020年11月,學校進行計劃後反思問卷調查,共88位同學填寫問卷。裏面有21條問題,內容有覺察身體、呼吸和動作,覺察和處理自己的情緒,以及欣賞周遭的人和事物等,學生可在四個答案(經常、有時、甚少和沒有)中選擇一個。蔡老師強調,這項調查不是找出前測後測的關係,目的不是研究,而是讓學生作反思。
結果發現,大部份題目有超過六成人回覆經常或有時。比例最高是題目8:「有否更能以開放的心去專注聆聽別人說話?」有七成人回覆經常或有時。最低是題目21:「你有否比以前多笑容?」只有四成八人回覆經常或有時。
有關當日的分享錄影和簡報,已上載到學校網站https://www.bmf.edu.hk/article/236,歡迎有興趣人士瀏覽。